首页 教育论文 美术欣赏方法教学中模糊性的作用

美术欣赏方法教学中模糊性的作用

美术欣赏方法教学中模糊性的作用摘要: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学方法多元化 美术欣赏是艺术学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众多的艺术流派与艺术作品,学会如何进行美术欣赏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开阔艺术视野,开拓思维,在分析艺术的同时提高…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学方法多元化

美术欣赏是艺术学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众多的艺术流派与艺术作品,学会如何进行美术欣赏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开阔艺术视野,开拓思维,在分析艺术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随着中小学美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于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不断深入。关注基础部分的研究内容,可以为美术欣赏教学拓展更大的提升空间。美术欣赏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美术欣赏学习效果,是学生开展美术欣赏的基石。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富有文化、情感、思维、知觉、感觉、想象等感性元素的活动,复杂而具有独特性。模糊性普遍存在于艺术和艺术教学中,观察模糊性如何存在并作用于美术欣赏方法教学过程,可以让教师从新的角度思考教学,更好地引导学生从多元化的角度欣赏艺术、包容艺术。

一、概念范畴

1.模糊性概念

模糊性源于模糊理论(FuzzyLogic)。模糊理论是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气工程系的扎德教授于1965年创立的模糊集合理论的数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模糊集合理论、模糊逻辑、模糊推理、模糊控制等方面的内容。模糊性概念作为一个具有普遍有效性的概念,在各个学科领域都有所运用。王明居在《模糊美学》中将模糊美学作为当代美学中的一个门类,细致研究了模糊性概念在美学上的运用,为模糊美学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科学的哲学理论根据,确定了模糊性概念在美学上的可应用性。在艺术中,模糊性并不只意味着模糊,不确定、朦胧的、多义性、丰富、多变等都是模糊性的体现与同义词,而模糊所在的层面也是非单层次的。黄灿在《漂浮的心象:精神障碍患者“原生艺术”研究》一书中,将模糊性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总结为四个层面:一是创作思维上的模糊性,主要体现为创作主体的无意识和非理性的表达;二是视觉形象(画面构成元素)的模糊性,主要体现为表现技法上的不确定性;三是审美意象的模糊性;四是主题与风格呈现的模糊性[1]。可见,艺术作品中的各处都有模糊性的存在,艺术作品赏析活动是难以与模糊性分开的。

2.美术欣赏的方法

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是人们由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开始,通过知觉、联觉与统觉而变成情感和意识的过程。美术欣赏内容包含美术常识和美术欣赏两个方面。美术常识主要是让学生学习美术概念、知识结构等,而这些概念与知识结构通常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分析、认知得到的;美术欣赏是引导学生学习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并学会将美学、美术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知识运用于美术赏析。尹少淳在《美术及其教育》一书中介绍了美国乔治亚大学教授、美术理论家及批评家费德曼提出的美术鉴赏方法,得到了世界各国学者的认可。该书也是我国制定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中结合该美术鉴赏方法,将美术欣赏分为描述、分析、解释与评价四个阶段[2]。

二、模糊性在美术欣赏方法教学中的作用

笔者将从美术欣赏的四个阶段出发,分析模糊性在美术欣赏方法教学不同阶段中的作用。

1.描述

描述是一个让学生回答看到了什么的阶段,是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第一步。描述又可分为客观描述与个性化或形象型描述。客观描述即描述实际看到的画面,个性化、形象型描述即表达自身的感受,如欢快、悲伤、绝望、宁静等。先不说对于艺术作品的客观描述本身即相对客观,事实上没有绝对的精确描述,将相对客观作为准确的描述,模糊性仍大量存在于描述这一环节。模糊性体现于客观描述上的情况在抽象艺术中比较常见,如艺术家塔皮埃斯的作品,人们往往难以分辨出画面客观描绘的是怎样的场景,因为创作的本身就并未呈现一个客观存在的画面,而是模糊的、大概的。同时,艺术家还有刻意模糊画面形象,用人难以准确描述其客观形象的方式呈现自身的想法,艺术的存在在于整个艺术行为而非最后呈现的艺术作品[3],如邱志杰的《重复书写一千遍兰亭序》等。而个性化、形象型描述作为对感受状态上的描述,其模糊性的程度也无需赘述。学会“模糊的描述”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其拥有更为大胆的、开拓的想法,而不是使其认知局限于固定思维下。艺术本身即无完全的定式,每个人对其的理解都不一样,且两者可能都有理有据,这不过是探寻艺术中的必然阶段。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模糊性的普遍存在,并承认有各样不同的艺术效果,学会运用多种多样的、具有不确定性的描述,使学生有各自独特的观点,并进行一定的讨论,学会从更多不一样的视角欣赏艺术,也更能接纳、学习更为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

2.分析

分析即思考创作者如何使人产生这样的感觉,可从形式角度和社会角度探寻。形式角度即分析画面中的构图、形体、明暗、虚实对比等,社会角度即利用历史学、社会学的知识,分析社会背景、人物动作、情感动态以及光线环境等因素是如何组合,并对人们的情绪等形成影响的。这是一个将艺术拆分解构的过程,而模糊性主要以不确定的技法形态作用于形式这一部分。前后虚实、画面的概括等都是模糊性在作品中的表现,在这一阶段,让学生学会分析画面构成元素上的模糊性,能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艺术元素的设计使用及其相互作用,在对画面的分析上更为熟成与得心应手,也有助于下一阶段的进行。

3.解释

解释主要是让学生思考与分析创作者想表达什么。创作者有自己的艺术创作目的,但最终作品呈现的思想并非等同于创作者最初的创作目的,受时代背景、社会审美取向、创作者能力等的影响,艺术作品被赋予了更多深层次的象征与意义。“笔有尽而意无穷”,艺术作品有时会存在与创作者最初的创作目的大相径庭的情况。那么模糊性在这一环节的作用便十分明显与重要,因为研究的本身就是具有开放性的。丰富、多义是模糊性在此阶段的体现。在这一阶段的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艺术创作是没有“错误”的答案的,艺术背后可发掘的思想是很丰富的。教师要让学生大胆地对美术作品表现的内容进行多方面的探究,利用多方面的模糊精确定位意义。这样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产生更多的讨论与更深层次的研究精神,帮助学生更为开阔地进行美术欣赏。4.评价评价是对美术欣赏的总结,作为衡量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学生受限于知识、阅历、偏好等条件,其评论多为个人偏好,往往不具备讨论的价值。人各有所好,喜好不同,评价即不同。即便是评论家,也会因自身因素在对同一评论对象的评判中出现迥然不同的评判。而人的关注总是从偏爱开始的,美术欣赏教学可试图延续这一偏爱,直到学生对作品有持续的思考和新的关注。在美术欣赏中,评价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封闭转向开放,从一时的偏爱转向延时的评价状态。教师应包容学生的不同,并让他们明白在评价中既有和而不同,又可有同而不和。一件技艺精湛的艺术作品并不一定会受到人们的喜欢,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与接纳评价,是美术欣赏教学中评价阶段的重点。让学生承认其中的不对等关系,能够指引他们在评价时尽量避免个人偏好带来的问题,承认偏好与评价之间的模糊性,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欣赏能力得到提升,使其了解更多独特的艺术及其代表作品。

结语

模糊性存在于美术欣赏中的各个部分,并与其教学有着相互作用的关系。模糊性在美术欣赏方法教学中的作用,首先是能够提升美术欣赏的教学质量。对模糊性的认同,能够提高学生对不同种类、表现形式的艺术与艺术作品的接受度。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学生往往不易理解其形式和内涵,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会赏析方法前先开展模糊教学,使教学更为轻松,学生也更容易学习与接纳。随着欣赏艺术与艺术作品范围的不断扩大,教师可以逐渐加大学生学习的难度和深度,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其次,模糊性有助于学生在美术欣赏中成为学习的主体。“填鸭式”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往往容易导致学生对艺术认识的单一,自我意识薄弱。认清模糊性在美术欣赏方法教学中的重要性,将艺术是具有多元审美的、欣赏评鉴是包容的这些具有模糊性的观念传递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学会将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摆脱以往教学的弊端。最后,模糊性对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美术作品的欣赏本就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不同艺术家会创作出迥然不同的艺术。模糊性会让学生在美术欣赏方法的学习中认识艺术的多样性、包容性。随着学生的不断成长,经验的不断积累,其对于艺术的看法也会慢慢深入或改变,最终学会以包容的态度评价不同的艺术流派与艺术作品,开拓艺术思维,提升思考能力,增强艺术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灿.漂浮的心象:精神障碍患者“原生艺术”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

[2]王大根.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M].杨成凯,李本正,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

作者:曾嘉睿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论文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inalunwen.com/jiaoyu/8392/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中国论文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