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硕士论文 社会学视角下网络语言与网络社群互动

社会学视角下网络语言与网络社群互动

社会学视角下网络语言与网络社群互动 【摘要】本文通过对网络社群互动的考察,来探讨多样性的网络社群互动中语言的影响与作用。伴随着第三方网络交互工具的出现,网络社会群体的规模日渐扩大,…

社会学视角下网络语言与网络社群互动

【摘要】本文通过对网络社群互动的考察,来探讨多样性的网络社群互动中语言的影响与作用。伴随着第三方网络交互工具的出现,网络社会群体的规模日渐扩大,始终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通过对网络社群互动中语言的分析,能从纷繁复杂的网络现象中看到个体间互动时的语言特点和网络语言给现代社会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社群;网络语言;社会互动

1“符号”与“假面”:互动中的语言

网络社会群体(简称网络社群)指的是人们利用互联网进行互动,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型社会关系。在网络社群中,人们彼此之间通过网络交互工具进行沟通和联系,并展开一系列活动,由此形成的集合体。而现在,QQ群、微信群、微博热门话题等的普及使网络社群中个体的互动更加频繁。对于这类网络群体而言,用户行为趋同,并且在意识和目标上也都非常相近,通过网络交互渠道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共享,基于此形成的网络群体。从广义层面分析,社群实质上就是一种社会关系。在这种社会关系中,社群成员彼此联系,人们在社群中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交往活动构成了整个社群的互动。一般来说,网络社群的互动包括线上互动和线下互动。在社会学的符号互动论中,米德认为人类交流都是通过符号实现的,不断提升自我认识,构建相应的群体乃至社会。人们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理解的过程中,也是通过符号实现的,据此对自身行为对他人所形成的影响展开评估。在公共群体互动的条件下,个体的网络我已经消失或隐藏起来,躲在了数量巨大的网络群体背后,个体的网络我通过网络群体的活动来完成其立场、态度、观点或意见的建构与表达。在组成网络文本的主要形式中,网络语言符号是使用的最多、运用的最广、传播的最快的基本信息载体。符号实质上就是信息传递的媒介,所发挥的中介作用,人类以此进行信息的交流与传达,是一种简化意义上对事物认知的手段,具体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并据此形成代码系统。同时,也有人指出,符号是基于联系、类似、习惯等对某种事物进行代表,在对抽象事物进行描述时更为常见。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的“拟剧论”,采用了舞台艺术和戏剧表演的原理,构建出了以“台上”、“台下”、“后台”、“表演者”、“观众”等为核心词汇的新观点。个体在他人面前进行展现时,一般都会投射出一种情境定义,这种针对情境的定义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和网上的虚拟身份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用戈夫曼的诱导分化理论来进行审视。人们在社会中所饰演的角色和隐藏在社会假象背后的真实身份就是一种体现。人们在网上获取网络身份成为网民,活跃在网络舞台之上,但网民的现实身份却留在台后掩人耳目。有了电子身份的掩护,网民们可以继续自己的角色表演。在网络这个虚拟舞台上,人们都仿佛带着假面,而这张假面就是网络虚拟身份的隐匿性。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扮演的角色,将自身的才华充分释放,以实现一种最为理想化的“自我”。

2文字、语音与表情包:网络语言的进化

随着时代节奏的加快和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的可利用时间变得零散而破碎,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语言的零散破碎。在网络社群的沟通中,网络对话的口语性和键盘输入的非口语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因此,网民在网络交际中尽量以简省的方式来传递信息。书面语常以简短破碎的文字呈现,其中穿插着病句、错别字、有歧义的语句等非正常语句。作为语言动态系统中最活跃的要素,词汇成为网民自我宣泄、展现自我意识和深层诉求的载体,他们不断创造出妙趣横生的网络新词,这些新的词语非常受网民的喜爱,不仅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更重要的是诙谐幽默,有利于促进彼此之间信息传递,甚至影响到网络以外的媒体及社会生活各领域。在微信和QQ的使用中,大部分人习惯于使用语音。据调查显示,微信用户之间聊天时使用语音信息的比例高于使用文字信息的比例。口语中总是存在大量的缺省现象、迟疑现象,包含大量的非书面语。这些非书面语的表现非常复杂,有时反映了说话者的某一思想状况,具有向听话者传递信息的作用;有时并没有任何意义,仅是一种说话者的习惯方式。语音与文字对比起来,更能通过语气变化展现说话者的感情和心态,易于从各个角度把握说话者的说话内容。单纯静止的图片从智能手机普及后就开始风靡。人们觉得图片比文字更加生动,当然,这与网络技术的提高是分不开的。但发送图片并不能代替文字,只是一种具有娱乐性的聊天辅助工具。当图片进化为动图(多为GIF格式的可变化图片),人们开始用它替代一小部分文字。因为一个连续的动图相当于一个小意群,也许时长不过0.5s,却可以表达一份完整的意思,且近年来,图片+文字形成的表情受到广大网民的喜爱。在QQ、微信聊天中,人们使用以同一套表情主体的不同图片构成的表情包进行沟通,在聊天过程中穿插发送表情,不仅显得亲切可爱,更可以化解特定场景的尴尬气氛。配了文字的表情包可以代替文字,既达到了“卖萌”的效果,又可以省去打字的时间,缩短聊天成本,拉近人们的距离。表情包的语用功能增强,既是网络沟通的一种新尝试,也是网络互动演变的新趋势。表情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现对聊天对象的状态,有利于使使用者实现交流的想法和目的。表情包的出现让网络互动变得更易表达和更有趣味性。真人秀的泛滥使得越来越多的明星的真实生活展现在公众面前,网友将其中富有幽默感的明星表情配上具有调侃意味的文字制作出表情包,发布于网络,引发网友热捧。随后这些表情迅速出现在微信和QQ的聊天中。通过这些表情,可以掌握当下的流行趋势。当网上对话一次次被此类独特的表情刷屏时,可以说,这一切抽象成了一种文化符号。

3优势与争议:网络语言的影响

网络上的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单调的信息交流。这种交流过程中没有声调的变化、语气的强弱,更没有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也缺乏呈现意义的载体,如服饰、空间环境等象征物。这虽然给交流设置了许多障碍,但是网上交流却并没有停下它发展的脚步,人们认为网上沟通具有很多面对面交流所不具备的好处。①网络给人们提供了面具,让人们可以说出在现实世界中不敢说出的真实想法。②交流心态较为放松,不存在难以启齿的言语交流。③由于交流的双方互不相识,没有利害冲突,可以不必太过介意对方的看法。④网上交流可以不受现实世界太多的干扰,比如相貌、嗓音、动作等视觉和听觉的因素,排除这些因素进行纯粹思想和体验上的交流。⑤可以满足人们爱好幻想的天性。文字的表达能力也有局限,恰恰给网友们留下了天马行空的空间。但是,网上交流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故意“造假”,因为看不见当时的环境与说话者状态。不过大部分网民认为是人就都会有想要隐瞒的东西,不必过多计较,到话不投机时不去理会,也就可以自然地结束沟通。作为一种网络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即时通信工具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是必然的,引起一些负面效应也是可以理解的。除去宏观层面上的管理不谈,就微观个人层面来看,既然是作为网民的第二大网络活动,其存在必然契合了网民网络活动的某些需求和动机。网络语言的鲜活和生动,是吸引广大学生的特点。他们天性愿意接受新鲜的、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对于网络语言冲击了语文教育这一现象,一些人指出,对于网络语言应该从法律法规的层面加以制约,然而无论人们怎样进行评论,网络用户的急剧攀升以及网络语言的平民化、大众化,这种冲击越来越强烈确实是毋庸置疑的。由于输入软件的精确度问题、输入者自身的文化程度问题、输入者主观错误输入等因素,今天汉语网络语言中错别字、生造字和繁体字现象越来越严重。语言的‘脏乱差’现象比比皆是,简直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③究其原因,第一,一些网络词语格调不高,被用来贬损或者辱骂他人,造成了语言污染。第二,由于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很多情况下网名是随时都能够更改的,这也使很多人认为网络上并没有人会认识自己,从而在网络中表现的素质非常低下,甚至使一些不堪入目的脏话充斥网络。在网络论坛中,网民之间相互的地域攻击、人身攻击和无聊的谩骂、语言羞辱等言语暴力行为,严重降低了网络语言的格调和层次,妨碍了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给互联网风气带来了非常严重的不利影响。这些现象尤其出现于网络论坛之中。第三,大肆泛滥的网络语言暴力,甚至严重影响到了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的发展。第四,带有黄色倾向和格调低俗的语言在网络语言中大行其道,影响恶劣。

4结论

网络社群的出现,突破了现实世界地缘、业缘的限制和血缘关系的纽带,使得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相同价值取向的人联结在一起,淡化了虚拟与现实的关系。但是我们又看到,那些通过网络社群在现实中走得比较近的人实际上又是以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联系起来。公共群体互动网络空间提供给网民较大的网络自由活动性。公共群体互动的网络空间能够为大量的网民提供一个可以相对自由活动的网络平台区域。伴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互动交流带来的是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加强。社区论坛、QQ群、微信群或者网络游戏群组为了自身的发展,通过对社群关心的议题的策划和组织,为凝聚群体成员对社群的团结和忠诚度,为长久地发展网络社群的建设等也自觉或自发地组织群体成员的现实互动。社群的形式与网民的网络互动紧密相关。有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现象,我们透过网络语言,看到的不应该仅仅是网络语言中新奇独特的词语和变异的表达方式,还有网络语言的那种随意和贫乏的文风,而是应该看到导致它们出现和流行的根源,那就是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建民.中国语言与中国社会[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2]刘海燕.网络语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3]吕明臣,李伟大,曹佳,刘海洋.网络语言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4]张颖炜.网络语言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12.

[5]安志伟.网络语言的多角度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9.

[6]谢朝群.网络交际中不礼貌话语的建构模式及其语用机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7]刘华芹.天涯虚拟社区:互联网上基于文本的社会互动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1.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论文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inalunwen.com/shuoshi/1368/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中国论文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