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育人实践探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育人实践探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育人实践探析 摘要:课程思政是课程育人的具体要求,课程育人是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学校教师应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入挖掘贴切的育人元素,凸显价值引领,实现课程育人…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育人实践探析

摘要:课程思政是课程育人的具体要求,课程育人是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学校教师应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入挖掘贴切的育人元素,凸显价值引领,实现课程育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实践中,湖南工商大学在理念上坚持以“育心与育德相结合”为核心,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强调师风师德的培育和教学技能的提升,在教学内容上挖掘有形和无形元素,打造资源库,在考评方案上结合“自我体验”和“实践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实现了有机统一,激发了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了心理育人和课程育人双重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育人;立德树人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正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中强调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教学各环节[2]。课程思政是课程育人的具体要求,课程育人是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这表明全方位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工作,也是高校公共课与专业课教师的职责,思想政治教育应潜移默化地融入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知识是具有价值性的,这种价值性特指其中的思想政治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种属性和功能不是外在于专业知识的,而是知识本身的禀赋[3]。因此,学校教师应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入挖掘贴切的育人元素,凸显价值引领,实现课程育人与立德树人的目标。当代大学生思想独立、自主意识强、价值观念多元,习惯于主动通过互联网等多途径获取信息,倾向于体验、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大部分新生在入学后存在对校园生活、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容易引发心理上的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覆盖面广,内容上也应符合广大发展中学生的需求,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在高校面向大一新生普遍开设,但依然存在着以下问题。教学内容上,偏向知识化教育,价值引导不突出;教学模式上,形式单一,侧重课堂教学。湖南工商大学在“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心理育人工作体系实践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心理育人的重要途径,坚持在“育心”中突出思想价值引领、在“育德”中融入心理疏导技术与方法,注重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一方面教授心理调节的方法技能,一方面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一、培育一支队伍,筑牢育人保障

(一)提高师风师德,达成育人共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求教师不仅要学识高深,德性、德行、品行也一定要好。也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要培养新时代的“四有”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4]。高校应通过积极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教师参加师风师德培训,加强学习关于教育、教师工作的重要论述,尤其是关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三个传播”“三个塑造”和“六要”的重要讲话,以及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方面内容,形成注重师德师风养成的浓厚氛围,达成心育与德育相结合的育人共识。

(二)打磨教学技能,提升育人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教师队伍不仅有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还有符合要求的学院专职辅导员,这些都是与学生日常管理、学习生活联系紧密的工作人员。两支队伍相互补充、相互融合,通过“以训促教、以老带新、以专带兼、以赛促建”的模式打磨教学技能,做到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熟知学生教育管理情况,辅导员充分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升课程育人能力。“以训促教”是指高校聘请专家来校或选送教师外出参加培训,让教师亲身体验实践教学、体验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的效果;组织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专家的专题讲座与研讨,让他们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技能与途径的知识储备,防止出现高校只懂专业、不了解学情的情况。“以老带新”和“以专带兼”,即通过新手试讲、集体备课、赛前磨课、录制示范课、专兼结对等方式提升教学水平,一是由中心主任全程上公开课,所有新老师现场听课、录音并共享学习,做到“逐字逐句帮传带”;二是让本教学团队省级比赛获奖的所有老师在教研活动中分享经验;三是新老结对,一对一进行指导。“以赛促建”是指高校鼓励教学团队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团队备课、听课评课,反复打磨课程。

二、用好一个资源库,发挥育人功能

思政资源的涵盖范围很广,广义上还包括环境、文物和设施等有形资源。知识中的思政资源则是精神层面的社会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属于无形资源[5]。发挥课程育人作用,就要充分挖掘专业知识所蕴含的无形资源,利用有形的校园文化环境资源,潜移默化地引导和推动学生成长。

(一)沉浸式体验有形资源,实现隐性育人

校园环境对学生思想理念、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及三观培养,具有深刻影响。高校可以通过深度挖掘校园文化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多元行为暗示、情感渲染,实现育人目标[6]。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宣传普及心理知识、预防心理危机的有效途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环节中,除了专题知识讲授外,湖南工商大学设置现场实践体验活动,利用有形育人环境,营造自助、求助、助人(简称“三助”)的校园氛围。近年来,大学校园安全事故频发,有些学生在应对心理困扰、人生困惑时,缺乏自助意识,缺少求助方式,欠缺助人途径。为了解决学生“同学有心理困扰时可以去哪里寻求专业帮助”“寻求专业心理支持的途径是什么”等方面的疑惑,湖南工商大学设计了让学生参观体验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准确掌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地址、功能室具体用途、咨询预约方式等信息,通过现场体验心理咨询、注意力训练、放松训练等活动,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关爱生命,推动“平安校园”“平安中国”建设。

(二)启发式解读无形资源,实现显性育人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常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挖掘既符合心理学的专业要求又有价值引领功能的教学案例,将思政的无形资源融入心理专业知识;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涵盖的大学生自我意识、人格发展、人际交往、学习与创造、情绪管理、压力与挫折的应对、生命教育等专题,可结合文化自信、爱国主义、创新精神、理想信念等维度构建课程育人无形资源库,因势利导,增加课程的思想性和实用性。1.坚持文化自信教育元素。在讲解情绪管理章节时,教师引用惊艳了全世界的网络红人李子柒相关素材,让学生观看视频并回答启发式提问———“视频中治愈情绪的元素有哪些”。集思广益后,教师将学生的回答总结为以下四点:美食与美景;专注的劳作;舒缓的音乐;一种热爱:爱生活,爱家乡,爱中国文化,以此引导学生在管理好自己情绪的同时,也要像李子柒一样热爱生活,尊崇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活出中国人的精彩和自信。2.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7]在讲述生命教育专题时,教师可通过分享抗“疫”故事,帮助学生树立有责任、敢担当的品格,将个人生命意义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引导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在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无数的抗疫工作者不顾个人生死,奋战在一线,充分彰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意志。面对突然来袭的疫情,84岁的钟南山院士踏上逆行武汉的列车,年过古稀的李兰娟院士废寝忘食与病毒赛跑,无数的医务工作者主动请缨逆行而上,公安干警坚守一线岗位,城乡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排查……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义无反顾,深入抗疫一线,他们在病毒面前为人民的生命健康筑起一道道防线。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反而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8]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要珍爱生命、尊重生命,不负韶华,积极发掘生命潜能,用奋斗谱写青春之歌,成就人生的意义。3.创新精神教育元素。在讲授学习与创造专题时,教师分享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的故事,请学生分组讨论“在他身上,你学习到了什么呢?他身上有哪些创造个性?”,并要求学生讨论后与其他组进行分享。袁隆平50多年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创新,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大学生要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必须具备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程实践学习过程中,积极体会并践行自主学习这种优秀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三、设计一套考评方案,巩固育人效果

湖南工商大学以“加深自我体验”和“提升实践能力”作为课程考核的依据,采取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机制,课程考核范围全面,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同时进行考核,既重视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又重视自我体验性,同时蕴含思想价值引领。平时考核要注重完成度,由“课后作业+实践体验”组成;期末考核强调体验,考核形式为撰写《自我分析报告》,要求学生从“我的个性特点、我的成长史、我的三观、我的生涯规划”等四个方面深入剖析自我、反思过去并展望未来。这样的课程考核形式加深了学生对自我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契合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塑造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悦纳自我、成就自我。

四、结语

湖南工商大学以“育心与育德相结合”为工作理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实现了心理育人和课程育人双重目标;开展教学研究,加强师资建设,促使教师更有能力承担立德树人和课程育人的重要使命。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课时、场地、师资等均受到现实条件限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在线教学途径继续发挥和拓展课程育人实效,是未来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论文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inalunwen.com/shuoshi/1483/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中国论文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