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第一节 问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2-1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三、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徐增诗学形成发展的总体背景 | 第16-23页 |
第一节 清初格调论诗学的反思 | 第16-18页 |
第二节 明末清初唐诗选本与《而庵说唐诗》 | 第18-21页 |
第三节 徐增交游情况对徐增诗学的影响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徐增诗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 第23-40页 |
第一节 性情与法律 | 第23-29页 |
一、性情的阐发 | 第23-25页 |
二、诗法 | 第25-28页 |
三、法与脱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师承与妙悟 | 第29-33页 |
一、师承前人 | 第30-31页 |
二、妙悟以见性情 | 第31-33页 |
第三节 寄趣、体裁与脱化 | 第33-40页 |
一、寄趣 | 第34-36页 |
二、体裁 | 第36-38页 |
三、脱化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徐增的诗评实践 | 第40-53页 |
第一节 对“诗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的反驳 | 第40-44页 |
第二节 以诗法论诗 | 第44-48页 |
第三节 对诗评家主体作用的强调 | 第48-53页 |
第四章 从《而庵说唐诗》的编选看徐增诗学 | 第53-64页 |
第一节“有益于初学”的选诗宗旨 | 第53-55页 |
第二节 格调论诗学影响下的唐诗范本选择 | 第55-64页 |
一、以盛唐为尊 | 第56-57页 |
二、标举王维 | 第57-58页 |
三、各体的范型文本 | 第58-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
………………………………………………………
由于篇幅所限,此处不能完全刊载论文全部内容,如需完整论文内容,请点击下面链接去下载全篇论文的完整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