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药论文 紫苏叶油的研究进展

紫苏叶油的研究进展

     作者:伍永富, 秦少容, 刘世琪 【摘要】 对紫苏叶油的资源、提取工艺、化学成分、药理药效四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紫苏叶油今后的研究提出一些探讨。 【关键词】 紫苏叶油; …

     作者:伍永富, 秦少容, 刘世琪



【摘要】 对紫苏叶油的资源、提取工艺、化学成分、药理药效四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紫苏叶油今后的研究提出一些探讨。


【关键词】 紫苏叶油; 资源; 提取工艺; 化学成分; 药理药效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ed the four achievements on resources of volatile oil in Perilla frutescens,withdrew the craft,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the pharmacology drug efficacy.The research tendency of volatile oil in Perilla frutescens is also prospected.


  Key words:Volatile oil in Perilla frutescens; Resource; Withdrew the craft; Chemical composition; Pharmacology and drug efficacy
  
  紫苏叶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的干燥叶(或带嫩枝)。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之功效。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紫苏叶油为紫苏叶经提取后的挥发性油状液体,是紫苏叶的主要活性成分,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香料和防腐剂等行业。
  
  紫苏在我国分布很广泛。为了开发和利用我国丰富的紫苏资源,前人已对紫苏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本文着重综述紫苏叶油方面的研究,拟从紫苏叶油资源、紫苏叶油提取工艺、紫苏叶油化学成分、紫苏叶油药理药效四方面作总结,探讨紫苏叶油研究的前景和方向。


  1 紫苏叶油资源
  
  紫苏为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喜马拉雅山及中国的中南部地区,现主要分布于印度、中国、日本、朝鲜等国,美国、加拿大近两年来也出现商业性栽培。在国内,紫苏分布甚广,主产于黑龙江、辽宁、山东、四川、湖北、浙江和安徽等省,现在栽培品种较多。据《中国植物志》记载[1],紫苏属植物有1种3变种。日本学者根据挥发油化学成分将紫苏属植物分为PA,PK,EK,PL,PP,C6种类型,其主要成分分别为紫苏醛、紫苏酮、香薰酮、紫苏烯、类苯丙醇、反柠檬醛[2]。紫苏叶油来源于紫苏属植物皱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 ver.crispa(Thunb)Hand.-Mazz.,尖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 ver.acuta(Thunb)Kudo.等的叶提取的挥发油,皱紫苏又名:赤苏、紫苏、红紫苏;尖紫苏又名:野生紫苏。其商品名有紫苏叶油、红紫苏叶油等,全国各地有数十家生产厂家提取紫苏叶油。
  
  Y.Koezuka和G.Honda等[3]为了搞清紫苏中挥发油成分化学变化的遗传基础,对紫苏叶油成分进行了基因调控研究。有学者[4]作了紫苏叶油含量的研究,对中国和日本各地的33份紫苏叶药材芳香油含量进行研究。根据植物形态将其分为大叶紫苏、皱紫苏、紫苏、大叶皱白苏、皱白苏和野生品种紫苏6类。结果表明,紫苏芳香油的合成和分泌是由两类腺毛完成的,其中以盾状腺毛为主。紫苏芳香油的含量在0.02%~0.269%之间,芳香性差异大,不同形态紫苏芳香油含量规律性小,同形态的紫苏气味呈现多样性。通过比较,得出目前栽培的大叶紫苏和大叶皱白苏有较好的香气较高的含量。
  
  我们对重庆武陵山地区紫苏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出不同时期紫苏叶油的含量:初现蕾时为1.025%,初开花时为0.828%,全开花时为0.751%。


  2 提取工艺
  
  紫苏叶油是一类具特异性香气的挥发性油状液体。目前多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但也有人[5]同时用蒸馏萃取法提取紫苏叶的挥发性成分,并用GC/MS联用仪分离鉴定出44种化合物。曾虹燕等[6]首次探讨了超临界CO2萃取的压力、温度、流量、时间等条件对萃取紫苏叶挥发油的影响,其结果为压力20 MPa,温度45℃,CO2流量为30 kg/h,时间为100 min,挥发油萃取率为5.13%。而水蒸气蒸馏萃取率一般为0.5%,超临界CO2萃取的收率高,萃取时间短。日本Tsukuba大学学者Morinaka Yoichi等[7]报道用吸附柱来浓缩紫苏鲜叶的挥发性成分,然后作GC分析。


  3 化学成分
  
  关于紫苏叶油化学成分的研究,国际上有日本、前苏联、美国及西班牙等许多国家均进行深入的探讨,国内也有部分研究工作报道,均指出紫苏叶油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紫苏醛,还有少量的柠檬烯及α-蒎烯等。
  
  于占洋[8]用GC-MS联用仪对我国产的紫苏叶精油化学成分分析表明,紫苏叶中不含紫苏醛,而紫苏酮含量却较高。赵淑平等[9]认为白苏不含紫苏醛,而含紫苏酮。吴周和等[10]对收集于湖北省中药材公司的紫苏叶精油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精油中主要化学成分为甲基紫苏酮,未测出紫苏醛及醛基化合物。
  
  日本学者Morinaka Yoichi等[7]对36个紫苏鲜叶样品进行研究,共产生120个峰,平均为45个峰,分离鉴定出29个成分,其主要成分是紫苏醛、莳萝芹菜脑、香薷酮、紫苏酮。
  
  紫苏茎叶[11]含挥发油0.1%~0.2%。油中含左旋紫苏醛40%~55%(紫苏香气主要成分),左旋紫苏烯20%~30%,苏烯酮0.5%以及α-蒎烯、β-蒎烯、枯酸、矢车菊素、莰烯、薄荷醇、薄荷酮、芳香醇、紫苏醇、二氢紫苏醇、丁香油酚、榄香素、β-呋喃酮、异紫苏酮等。
  
  潘炯光等[12]水蒸气法提取挥发油:叶0.25%,梗0.08%,果0.15%。经GC-MS分析鉴定出66种化合物,含量≥1%的13种,包括单萜、倍半萜、醇、醛、酮、酸等成分。其中苏叶50种,含量≥1%的9种。主要有紫苏醛11.45%,β-丁香烯18.95%,柠檬烯11.25%。
  
  分期采取北京白苏的叶和花[9],水蒸气蒸馏得黄色芳香挥发油。经GC-MS分析鉴定出40种化合物,含量≥1%得15种。其中叶29种,10种含量≥1%。营养期主要成分有紫苏酮、异紫苏酮、紫苏醛、β-丁香烯、α-反式香柠檬烯。
  
  广州市农科所开展了紫苏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紫苏挥发油化学成分中有92.13%为紫苏醛,并含2.86%的柠檬烯[13]。


  4 药理药效
  
  在药理上,紫苏叶油与紫苏醛都具有明显的抗皮肤真菌作用,紫苏醛与柠檬醛对皮肤丝状真菌生长有协同抑制作用[14]。紫苏醛和植物甾醇协同作用可使小鼠睡眠时间延长而显示镇静作用[15]。紫苏醇和柠檬烯可以抑制乳房瘤及大鼠肝肿瘤细胞生长[16]。对有过敏体质的人,每天服用数枚紫苏叶有好处[17]。
  
  紫苏叶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有抗菌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为500μg/ml,对大肠杆菌的MIC值为1 250 μg/ml[18]。
  
  紫苏叶油0.35 ml/kg给予家兔口服,可使血糖上升;紫苏叶油中的主要成分紫苏醛作成肟后,口服的升血糖作用较紫苏油更强,将此肟溶于橄榄油中皮下注射,亦有作用,但较缓慢[19]。
  
  紫苏叶油对接种和自然污染的酵母菌、黑麦曲霉菌、青霉菌、变形杆菌抑制力明显优于尼泊金乙脂[20,21]。紫苏醛为100~200 μg/ml时能阻止皮肤丝状菌类的生长。柠檬醛的抗菌活性比紫苏醛强,当柠檬醛为25~100 μg/ml时有阻止丝状菌生长的活性,实验证明,将柠檬醛和紫苏醛相混可以提高抗菌效果,这是因为两种化合物均是单萜类物质,其作用部位也类似[16]。
  
  紫苏叶有效成分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作用。从紫苏叶中分离出的紫苏醛、Stigmas terol、Dill apiole均有镇静功能,可延长苯巴比妥减少的大鼠的睡眠时间,其中Dill apiole的ED50=1.57 mg/kg[17,22]。
  
  紫苏叶有效成分对呼吸系统有明显的作用[23]。如石竹烯(β-丁香烯)是一种特异性气味成分,对豚鼠离体气管有松弛作用,对丙烯醛或枸橼酸引起的咳嗽亦有明显的镇咳作用;小鼠酚红试验呈阳性。
  
  紫苏叶油的某些成分也有毒副作用。芳香性成分丁香油酚,大鼠口服LD50为1.95 mg/kg,可引起后肢及下腭瘫痪,并因循环衰竭而死亡;α-蒎烯可引起皮疹、谵妄、共济失调、昏迷,并刺激胃肠等,吸入时可引起心悸、头昏、神经失调、胸痛、支气管炎、肾炎以及慢性接触性良性肿瘤[22]。紫苏醇具有毒性、刺激性和致敏作用,1-薄荷醇有局部抗痒、中度局麻、防腐和驱风作用[19,24]。紫苏酮、β-呋喃异紫苏酮属3位取代类化合物。小鼠腹腔给药100 mg/kg,24 h内致死,毒性类型与甘薯苦醇相似,如广泛肺水肿,并有大量腹腔渗出物。雌山羊静脉注射紫苏酮10 mg/kg可致死,若灌胃40 mg/kg仍可存活;给小母牛静脉注射30 mg/kg亦可致死,症状为急性肺气肿[19,25]。


  5 结语
  
  紫苏资源虽然丰富,但紫苏属植物的分类一直很混乱。早期《中国药用植物志》记载白苏与紫苏为不同变种,而《中国植物志》记载,本属植物有1种3变种,将白苏与紫苏归并为1变种。刘月秀等[26]提出本属植物有1种4变种。云南农大郭凤根教授[27]对云南境内紫苏分为5个变种。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对紫苏分类还未达成共识,紫苏究竟分成多少个变种还有争议。对变种的分类不统一,会导致用药混乱。因此,紫苏叶油的原植物来源难以控制。要解决紫苏叶油来源问题,只有解决好紫苏变种的分类问题。要解决紫苏变种的分类问题,尚需采用其它手段如指纹图谱技术、分子标记技术和DNA分子技术等。



  
  紫苏叶油在医药行业用途极为广泛,它是畅销中成药藿香正气口服液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杏苏感冒冲剂、散风宁嗽糖浆、解肌宁嗽片、藿香正气片、藿香正气水的主要成分之一。因此,深入研究紫苏叶油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国内外关于紫苏叶油的化学成分研究比较多,但在系统的紫苏叶油质量标准方面未见报道。可能由于紫苏属植物的多样性导致紫苏叶油的复杂性,因此,紫苏叶油质量的可控性差。
  
  目前,国内紫苏叶油提取厂家多,但没有一个统一的紫苏叶油标准控制其质量。因此,各个厂家的紫苏叶油质量差异大,最终导致成品质量差异大。所以,制定统一的紫苏叶油质量标准已成为必然。

参考文献


  [1] 李锡文.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66:283.

  [2] Akiko,Yuba Honda.G,et al.biochemical Genetics,1995,33:341.

  [3] Koezuka,T.Honda.G,Tabata. M. phytochemistry,1985,25:859.

  [4] 韦保耀,黄 丽,滕建文,等.紫苏芳香油含量的研究[J].食品科技,2004,8:41.

  [5] 邹耀洪,沈宗根,曹学增,等.同时蒸馏萃取法分析紫苏叶挥发性化学成分[J].分析化学,2000,28(12):1566.

  [6] 曾虹燕,李国龙,黄 靓,等.紫苏叶挥发油超临界CO2萃取工艺的研究[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3,25(2):46.

  [7] Morinaka Yoichi.Journal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for Horicultural Science,2002,71(3):411.

  [8] 于占洋.紫苏属植物的研究及其新进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6,13(3):173.

  [9] 赵淑平.紫苏和白苏不同化学成分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3,5(3):8.

  [10] 吴周和,吴传茂,徐 燕.紫苏叶精油化学成分分析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3,25(2):18.

  [11] 殷朝州,朱来江.紫苏的开发利用[J].植物杂志,1990,17(4):18.

  [12] 潘炯光,徐植灵,吉 力.白苏挥发油的化学成分[J].中国中药杂志.1992,17(3):164.

  [13] 秦晓霜,康笑枫,林春华,等.紫苏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6,6:36.

  [14] 大多义昭.生药学杂志,1984,38(1):127.

  [15] Honda Gisho et al.Chem Pharm Bull,1986,34(4):1672.

  [16] Mills JJ,Chari R S,Boyer I I,et al.Induction of apoptosis in liver tumors by the monoterpene perillyl alcohol[J].Cancer Res,1995,55(5):979.

  [17] 杜德极.日本对紫苏抗炎和抗过敏的研究[J].中药材,1994,17(12):37.

  [18] 郭群群,杜桂彩,李荣贵.紫苏叶挥发油抗菌活性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3,24(9):25.

  [19]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中药志,第2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665.

  [20] 张子扬,苏崇贤.紫苏叶,桂皮油与常用防腐剂抑菌力的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1990,15(2):31.

  [21] 汤 光.药剂的染菌与防腐,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68.

  [22] Honda G et al.Chem Pharm Bull,1968;36(8):3153.

  [23] 柯铭清.中草药有效成分理化与药理特性[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74.

  [24] Opdyke DLJ. Food Toxicol,1981;19(2):253.

  [25] Wilson BJ,et al. Toxicol and Appl Pharmacol,1978;45(1):300.

  [26] 刘月秀,张卫明.紫苏植物资源的分类及资源分布[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99,17(3):1.

  [27] 郭凤根,王仕玉.云南境内紫苏种下变异的研究[J].木本植物研究,2000,7(20):270.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论文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inalunwen.com/shuoshi/114995/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中国论文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