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硕士论文 反宏观经济学教条

反宏观经济学教条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于1997年10月出现历史上第一次通货紧缩,新的经济特点导致在1998年政府将经济政策的方向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于1997年10月出现历史上第一次通货紧缩,新的经济特点导致在1998年政府将经济政策的方向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放弃此前实施的适度从紧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但交织着国内与国际经济、制度变革与体制转轨,企业与银行微观机制重塑,家庭、居民预期增强等各种因素,国民经济运行的机制显得愈益纷繁复杂和难以捉摸,遂引起人们对货币政策操作及其效果的争论。自1996年6月1日到2002年我国先后8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并提高利息税,两次下调法定准备金比率,放弃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控制,增加对农村的小额信用贷款,鼓励对中小企业贷款,增加消费信贷和助学贷款,这一系列货币政策手段对投资、消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效果是其时理论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试就这一问题加以分析,提出相对于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思维定式的一种“反论”,以资作为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借鉴。

一、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与通货膨胀的位势变化

将20世纪80年代到2003年这一期间分为全期、前期、后期三个时间段,比较不同时期存款和贷款的名义、实际利率水平,发现后期名义、实际利率呈现出相反方向变化,名义利率下降、实际利率上升导致改革以后几种重要经济变量的相位关系发生反转,即由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实际利率转变为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引起以上变动的因素主要是价格变化,即1997年10月之后出现通货紧缩。

(一)改革时期名义、实际存贷款利率变动轨迹
1.存款利率变动我们主要以一年期名义利率、一年期实际利率为例说明存款利率变动趋势并分析其与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的关系。
(1)改革后名义利率变动在1978–2003年经历了两次上升和下降的波动过程,第一次是1979–1992年,第二次是1993–2003年。两次名义利率波动的幅度分别为7.88%和9%。名义利率的波动大体反映了价格水平的变动,但并未与价格水……………………………………………………………

由于篇幅所限,此处不能完全刊载论文全部内容,如需完整论文内容,请点击下面链接去下载全篇论文的完整文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论文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inalunwen.com/shuoshi/147413/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中国论文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