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论文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指导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指导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指导研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列为国家战略,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目标。这项事业意义重大,是国…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指导研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列为国家战略,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目标。这项事业意义重大,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步骤,关系实现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大目标。中国自古以来都非常注重家庭教育,中国文明能够绵延不绝数千年,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家国一体观念的支撑。为了在家庭教育领域落实好传承文化、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需要发扬光大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的优秀文化,让深厚的传统文化成为当代家长成长的重要影响力,并通过家长影响到其他家庭成员,让广大精微、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造福当代,在千千万万的家庭中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并为新时代国家教育治理体系建构及教育治理能力提升做出贡献。

一、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这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新时代文化力量的殷殷期待。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这一“小共同体”的集合构成社区这一“大共同体”,进而构成社会这一“更大的共同体”,家庭是社区乃至社会、国家的组织细胞、维系力量,个体―家庭―社区―社会,形成一个环环相扣、层层扩张的发展序列。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旨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所有家庭联系在一起,在全社会形成看似无形、分散,实则团结、有凝聚力的大共同体。1 .达成全社会的团结“共同体的理论出发点是人的意志完善的统一体,并把它作为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的状态。”[1 ]58 世界文明史的研究显示,家庭和氏族是人类为了繁衍后代和传承文明而产生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一切社会之中最古老而又唯一自然的社会,就是家庭。”[2 ]“人类基本的需要是温饱与爱抚,因此社会组织基本的功能就是经济与生物的各样维护。世代繁衍的重要犹如食物之不可一辍。”[3 ]在家庭中双亲的照顾下,儿童的存活率大大增加,并且能获得充分的教育和发展,人类经验和文明得以整体传承。在共同体中,人们平和地生活和居住在一起,过着一种亲密、相互依赖、排他、稳定的共同生活。伴随着时代变迁,工业化和商业化造成了人与人、家与家之间的隔阂,人与人之间的轻松被紧张所取代,自然的感情纽带被商业的利益纽带所取代,非利益交换被斤斤计较所取代,利他精神被权衡利弊所取代,有机的“和而不同”被机械的“同而不和”所取代。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就是希望在全社会恢复和营造共同生活的团结感,让人们以“群”的方式整体存在。2 .人们形成“我们的”意识共同体源于“本质意志”的表达,“本质意志”基于感情动机,“人人都想象着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各种各样的感情、欲望的冲动和渴望,在整体中有它们的统一”[1 ]146 ,人们有着共同理解和共享价值,个人自然而然地深植于整体之中。而社会则源于“选择意志”的表达,“选择意志”基于个体理性,讲求深思熟虑和详细审查。共同体的基本表现形式有亲属(血缘共同体)、邻里(地缘共同体)、友谊(精神共同体),他们以婚姻、亲缘、感情、价值观、传统习俗为纽带,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生死相关、荣辱与共的整体性统一,形成了“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我们的”意识。在其中,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十分充分,个体自出生之日起能够强烈而清晰地享受到来自整个群体的信任与支撑,这是一种持久的、真正的共同生活。3 .共同的价值观将家与家联系在一起在共同体内,人们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信任、信奉、信仰关系而紧密联系一起,这是一种强大的无形的联结。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具有良好的公共意识,个人做任何一件事时,都会想着对整个族群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利益。需求是共同的,利益是共享的,情感是相通的,人与人之间有着高度的内在契合性,统一地对内对外发挥着作用。在共同体内,这种精神成为一种制度化的价值系统和伦理规范,从而为共同体内的所有人建构出同一种精神源泉和归属,在精神、信仰等非自然力的引导下,人们从中感受到一种慰藉和力量、一种信念和态度。

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波澜壮阔的中国教育源起于上古时期,在历史的长河中跌宕起伏、延绵不绝,东方教育古国的精神与情怀在世界教育坐标中独放异彩,不绝如缕的文化历史是当代中国人得天独厚的宝贵财富。今天,在建设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进程中,要充分用好传统文化资源,把中国传统文化脉络完整地呈现出来,为当代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实践提供源头活水。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文化,协同全社会的教育力量,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激发千千万万家长的教育主体责任。在丰厚的思想宝库中找到与现代的对接处,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精神内涵。1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是《淮南子》中提出的治国之道―――治理国家的恒常规律就是始终让人民获利,这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民本”和“仁政”的思想。党中央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满足人民对美好家庭教育的向往,是政府一直以来的民生追求。政府主动承担起支持和引领家庭发展、为家长提供服务的责任,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用科学理念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顶层设计,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使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惠及面更广、基础更牢、运行机制更顺畅,这项仁政的全面落实将帮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日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希望安居乐业、享受天伦之乐,但是对于如何提升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的质量却感到困惑,甚至焦虑升级、亲子冲突不断。“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成为当下各阶层家庭教育的写照,家长与孩子都处于迷茫之中,加之校外培训机构贩卖焦虑,导致家庭内的冲突加剧,损伤了亲情,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也难以保障。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工作逻辑是通过满足家长的需求来实现对其价值观的教育与引领。一方面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解决教育资源少、不均衡等实际问题,满足家长希望子女上好学校和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对家长进行指导与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与教育观,通过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是一项由政府主导的民生工程,服务对象是所有家庭,性质是社会公益事业。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人民服务,提升广大家庭的福祉,让这项事业成为政府覆盖面最广、最为实实在在的“民生项目”和“民心工程”。不断改善民生才能赢得民心,普惠民生,广得民心,幸福千万小家庭,共建中国大家庭。2 .富而后教,兴修民德培养什么人,是教育工作的重大问题和核心问题。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对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体现的是国家对儿童生命成长及其家庭成长历程的一种理解、期待和规划。立德树人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事情,更是家庭教育的职责所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民众变得富裕了,但在道德与精神生活方面却有所下降。金钱至上、娱乐至死、信仰缺失、人文精神沦丧,社会价值底线屡屡被突破,优秀传统文化断层的风险日益凸显。富而后教,兴修民德,就成为改革开放四十年后再出发的重要内容。家庭承担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神圣职责。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一个人的价值观主要搭建于年幼时期,出自家长之手。为孩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石。在这项事业中,我们要将传统文化传承与当代家庭教育相结合,让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涵养当代家长,成为他们成长最主要、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独树一帜的哲学、价值、胸怀、气度成为当代家长内心深处的自信之源、行动之本,实现价值和道德的理想。3 .家国一体,家国情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砥砺前行。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家庭梦才能梦想成真。”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的人们长期居住的共同群体,家庭成员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而是作为一个共同体存在。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就是辅导家长将儿童教育纳入国家视野,为国教子,为国育才,实现小家与大家的统一。建立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其重大意义在于,这是一项全国范围的政府行为,无论贫富与地区的差异,无论原居民还是新市民,政府都将为广大家长提供一致、全面、深度的指导服务,让家长接受科学的教育,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中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一步步实现心中的愿望,一点点增加获得感与幸福感,从而所有人都能拥有美好的教育家园。这对促进社会信任的产生有积极作用,使个体获得了一种群体身份,代代相传,从而对个体及超越个体的群体具有永久的扶持力量,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将构建起教育生活的美好家园。4 .人文教育,春风化雨家庭可以为孩子提供完整而幸福的人文教育,促使儿童美好人性的生成与发展,这是其他形式的教育难以达成的,也是家庭教育的独特担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表现为:学校教育更多体现为集体教育,更加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面向群体,讲究共性,追求效率;而家庭教育主要是个别化的教育,以发展儿童个体的健全人格为内容,尊重个性,培养人性,柔软缓慢。也正因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客观差异,两者才需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将教育目标定位在将孩子培养成具有完整人格的君子,有风骨、有教养、有才干,集诸多优秀品质于一身,这就是一种完整而全面的人格教育。家长应承担起健全人格教育的使命,为儿童提供全面、自由、人文、通识的成长环境,呵护儿童身心的健康,培养儿童美好的道德情操,鼓励儿童对真善美的追求,形成健全而健康的人格。立足民族文化传承和现实需求,明确当代家长的时代责任与社会责任,增强当代家长的文化自信,全面提升当代家庭教育品质,促使家庭切实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传承的根基与经络。

三、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机制

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以事实和问题为出发点,在真实、复杂的社会情境中直接触及家庭教育现状及其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观察社会大环境、各方利益博弈、社区福利、政府决策以及家长自身素养等多方面因素,从而发展出源于生活、真切可行的家庭教育新机制。以立德树人为起点和终点,在行动中协同多元主体,传承有抓手、发展有路径,将家长教育从“个体性努力”转向“发展共同体”,通过平等、自由、互惠的合作性实践来丰富家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的有效机制。1 .建立完善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联动机制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价值观具有根基性和引领性意义。要边行动、边研究、边调整,全方位探索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的具体操作路径,协调多方主体,扩大传统文化产品和家庭教育服务的供给渠道,力争建立起完善的家长成长和家庭教育联动机制。从优化教育生态的思路出发,大力改善教育生态环境,形成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促成政府主导、社会积极参与、教育事业顺畅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构建。与中国国情及家庭、学校、社会实际紧密联系,扎根人民群众的日常家庭教育生活,基于科学规律,建构学校、社区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探索支持城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激励政策、支持政策、规范政策和保障政策,使社会中的各个单元―――地方政府、大学、中小学、社区、家庭、家长委员会等机构,都产生相互信任的关系,从而实现情感、信息与能量的相互交换与相互作用,充分释放社会的活力与创造力。2 .为家长开发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课程家庭教育课程不是经验主义的教育,也不是跟着感觉走的教育,更不是跟着市场转的教育,而是建立在心理学、脑科学和优秀文化经典基础之上的家庭教育。内容应涵盖家庭教育与家庭教育学,家庭教育的历史资源,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逻辑起点、实践机制、价值内核、任务与内容、理念与原则、方法与艺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分工与协作,不同类型家庭的教育指导,家庭发展阶段与家庭教育指导,父母发展与亲职教育指导等。政府负起价值引领责任,组织力量为家庭教育提供科学化、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分类指导服务和实践支持,覆盖全国城乡家庭。3 .充分发挥网络和人工智能的优势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需要面向每一个家庭和个人,就要充分发挥网络和人工智能的优势。以覆盖城乡为着力点,用实证调查的方法,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的家庭教育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和舆情分析,运用大数据分析、问卷、访谈、个案、区域实验等手段,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实然状态进行调查研究。按照国际教育发展81 趋势,使家长教育走向社会,形成更加开放、更加多样、更加灵活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和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教育供给模式,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让不同人群特别是发展不利的人群共享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成果,激活所有家长的关注与参与,体现对每个人的尊重和关爱。

 

参考文献

[1 ]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8 .

[2 ]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9 .

[3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M].台湾幼狮文化公司,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37 .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论文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inalunwen.com/wenhua/3013/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中国论文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