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硕士论文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态过程与内化机制探索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态过程与内化机制探索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态过程与内化机制探索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科学思想理论体系通过个体内化为日常生活的意识、观念与语言的认知过程。缜察其过程机理,它是由社会…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态过程与内化机制探索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科学思想理论体系通过个体内化为日常生活的意识、观念与语言的认知过程。缜察其过程机理,它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工具和教育方式等基本要素有机匹配与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过程。认同的内化机制是受教育者通过显性的学习、实践、体验和内在的思辨、选择、融合等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精髓逐步融入自身价值观并不断固化的运行方式之总和。主要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解读机制,价值理论学习与价值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联动机制,从教化、体验到体认、固化的过程机制。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认同;动态过程;内化机制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34页.]。这一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战略任务。因此,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要素、过程与内化机制,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度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要素分析
认同是由社会学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有个体和社会两个不同层面的含义。“在个体层面上,认同是指个人对自我的社会角度或身份的理性确认,它是个人社会行为的持久动力。”“在社会层面上,认同则是指社会共同体成员对一定信仰和情感的共有和分享,它是维系社会共同体的内在凝聚力”[[2]汪信砚.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冲突[J].哲学研究,2002(11):4.]。本文研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主要是从社会层面的认同着手分析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于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常识,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的高度抽象,是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念的理论化表达,是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评价思想是非、行为善恶的最高价值尺度。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认为:“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对周围事物能否满足个人或社会某种需要进行评判时所持的观点”[[3]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97.]。据此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能否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要进行评判时所持的核心观点,理论上属于社会主义的客观属性与人民群众的主观需要之间满足关系的范畴。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葛兰西从实践哲学角度指出,“在常识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现实的’和唯物主义的成分,都是天然感觉的直接产物。…而哲学等思想体系则是“对宗教和‘常识’的批判和替代”。[[4]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36.]其实,实践哲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让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为群众所理解和认同。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际上就是要让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思想理论体系为广大社会成员所认同,成为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不论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角度看,还是从实践哲学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都是一种科学思想理论体系的普及化、大众化的过程,它是通过个体认知和社会心理的作用将其内化成社会成员的常识,即成为社会成员日常生活的意识、观念与语言。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教育工作者、教育对象、教育工具和教育方式构成了认同的基本要素,它们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形成了密不可分的有机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升和凝练,它构成了认同的基本内容,是认同的基础和前提;在具体的认同过程中,它会因教育对象的不同而不同程度的具体化、通俗化、形象化。思想教育工作者是教育主体,同时也是认同过程中的教育对象。认同工具是社会成员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场所与载体。法国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为一定数目的现实,它们以独特的、专门化机构的形式呈现给其直接的观察者。”[[5]齐泽克和阿多尔诺著,方杰译.图绘意识形态[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6.]这些形式如宗教的、教育的、家庭的、学校的、法律的、政治的、工会的、传播的、文化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等,既构成认同的基本载体,也是认同的基本手段。认同方式是在具体的认同过程中采取的基本方法与策略,如灌输教育、宣传感染、制度规范、组织政策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指出:“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批评与自我批评法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基本方法”, [[6]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人民出版社.2008:133.]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认同的基本方法。认同工具与认同方式构成了社会成员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渠道和路径,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教育、思想宣传、制度规范和实践交流等活动,都是其工具和方式的典型注脚。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态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过程,是由认同的各要素有机匹配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过程,包含着从理论形态向常识形态的内化过程,也包含从常识形态向理论形态的反刍过程。一端是作为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端是作为常识形态的社会成员的意识与观念。当思想政治教育者将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分析、解读并对社会成员实施教化、宣传,社会成员在接受、认同其理论形态时往往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意识与观念,这种常识性的意识与观念还会反作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和大众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过程,是思想教育工作者运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恰当的教育方式对认同主体进行教育的互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和国家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据提出来的,希望人民群众在切身体会和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而不是强迫他们服从。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的理论与实践中,逐步由以往比较偏重意识形态的强制和“灌输”,过渡到现在寻求“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认同”。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既是对人类认知、思想理论发展客观规律的遵循,也是“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在思想观念领域内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体现了现代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文化和道德建设的广泛性要求;既导引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符合不同阶层社会成员的思想状况;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性,又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能力和引领能力,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之上所形成的价值共识。然而,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关系的多元性,各类阶层利益需求的多样性,人们的价值选择受限的多方面性,因而不同社会主体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经常表现为一个日渐磨合、逐步实现的动态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演进过程。因为这种动态过程内含双重前提: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二是理论为社会所需要的程度。前者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内在限制,即它必须是正确的、彻底的、科学的理论,是便于人们理解并能为人们接受和信奉的价值观念;后者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外在限制与张力。恩格斯在谈到自然科学发展时强调“社会需要”的巨大推动作用,“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实际上这也适合于社会科学,更适合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只有社会对思想理论与价值有新的需求,武装人们头脑的思想武器才会真正发挥功效。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阶段,各类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各阶层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也日益多元化,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符合了时代潮流,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社会成员常识的转化过程应根据社会需要、具体对象的状况等进行多样化、多层次的通俗化、具体化、形象化,逐渐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这就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应以教育对象现有的思想文化水平、心理需求状况为基础,在认同工具与方式上进行新的突破。要注重人民群众社会信仰与政治信仰的有机统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塑造各阶层社会成员的政治信仰,坚定其社会主义信念;同时,应注重社会成员的常识和观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反向影响过程。一方面,它可以是积极的影响过程,即社会成员的原有观念与常识所形成的心理与思维模式有助于他们理解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它也可能阻碍人们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显然,要提高认同的效果,就必须正视人民群众常识的消极反向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再造与变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过程,还是认同主体理解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演变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也就是社会成员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化理论认知为信仰和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认知和共鸣两个基本环节。认知是社会成员系统地了解、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环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础环节。共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关键环节,作为对客观对象本质、规律反映的科学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教育对象会凭借大脑中形成的信息性结构,对社会所要求的价值观信息进行审视、比较,对“合意”的价值理念给予认可和选择。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只有经过这一过程,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到自己原有价值观念中,对自身的行为产生指导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对客观存在的各种价值现象总的看法和反映,尽管价值的形成必须有其客观的基础,这就是各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事物和现象所固有的属性,但是价值总是同人的心理需求有关,是主体以内在的需要为标准,对外在于自身的事物或现象所蕴含意义的认识和评价,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不仅造成了价值观念多元的现实,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增加了难度。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和驾驭认同主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中的心理演变,要特别注重满足各阶层社会成员的心理需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化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化机制,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解读的同时,通过思辨、选择、融合的内在思想运动,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发生正向转化,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精髓逐步融入自身核心价值观并不断固化的运行方式之总和。
首先,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解读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是认同、内化的前提条件,相应的大众化解读机制是其内化机制的一个基本步骤和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解读的过程,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的过程,是将抽象的一般价值观念转化为具体的价值、思想、理论,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创作出社会成员需要的便于理解、喜闻乐见的思想内容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理论创新与再造过程。具体运行机制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具体价值与通俗易懂的理论观点。这是从一般价值向基本理论观点的具体化过程,它以理论化的形态展现给教育对象,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各种类型的相应学习教材与资料等。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他丰富的素材相结合,或者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其他事物与事例中去,形成日常化、形象化、生动化的教育内容。比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地方特色语言相结合创作出人民群众易懂易记的通俗话语,让人民群众既能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又能牢记于心。
第二,要大力探索价值理论学习与价值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联动机制。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联动的内化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将理论教育和生活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对社会成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亦是社会成员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并践之于行动的运行机制。它包含价值理论学习和价值生活实践两方面,一方面,注重加强社会成员的价值理论学习。明白何为价值,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在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内化为自己的价值信念,并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行为认同。另一方面,注重社会成员的价值生活实践。在实践活动中深化价值认知,进而形成并强化价值认同。价值生活实践就是通过参加具有一定价值内涵和价值意义的实践教育活动,诸如劳动实践、生产创造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科技开发活动、抗震救灾、公益活动等,在价值生活实践活动中接受价值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在这种联动内化机制中,价值理论学习和价值实践活动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价值理论学习以价值生活实践为基础,价值生活实践以价值理论学习为前提,既要注重价值理论学习对社会成员建树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导引作用,更要注重价值生活实践对社会成员认同核心价值观的内心体验功能。
第三,要努力形成从教化、体验到体认、固化的过程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和发展环节。这个环节是体现和升华内化实效的重要环节,它并非是一个自然流程,需要建立一个从教化、体验到体认、固化的过程机制来加以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必须通过理论教化、情境感染、实践体验等若干环节和阶段,才能使社会成员实现内化的效应。人们的思想过程尤其是思想的心理过程是极其复杂的,思想观念认识的反复也是经常发生的。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改变这种正常的程序。固化的前提是接受,但接受之后必须不断强化进而固化。宣传教化、情境熏陶、实践体验等手段是增强体认、牢固观念的基本手段。劳动是伟大而神圣的,实践是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根本武器,具有很强的固化先进观念的作用。固化机制具有目的性价值,是前面各种机制作用的终极体现和落脚点,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否则,就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整个动态过程和内化机制流于形式。要科学设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方案,建立健全和严格实施相应的实践活动规章制度,将其与岗位责任制度一体化执行,努力形成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化—体验—体认—固化”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34页.
[2]汪信砚.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冲突[J].哲学研究,2002(11):4.
[3]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97.
[4]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36.
[5]齐泽克和阿多尔诺著,方杰译.图绘意识形态[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6.
[6]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人民出版社.2008:133.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论文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inalunwen.com/shuoshi/3467/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中国论文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